01/17 Day1
10:40-12:00
【融合運科與臨床的下肢傷害回場評估策略】李恆儒 PhD, ATC, CSCS
隨著運動員競技水準提升與復健科技的進步,「下肢傷害後回場評估」已成為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領域的關鍵議題。傳統的臨床評估方法雖具參考價值,但仍可能忽略運動表現的細微差異與個體化需求。本課程將介紹如何將運動科學的先進量化技術(如動作分析、力量測試、穿戴式裝置等)結合臨床實務評估,提供更全面、客觀且精準的回場判斷依據。本課程讓與會者能掌握多元工具應用於運動員回場的判斷,並強化預防再次受傷與運動表現提升的策略。
14:00-15:00
【功能性穩定與動力鏈訓練】林晉利 PhD., CSCS, ATC, CPT
人體核心肌群分為局部穩定系統、全身穩定系統和動作系統,為了維持核心穩定需要整合三個系統的神經肌肉控制,以確保在正確的時間以合適的力量有序且協調地統合所有系統,除了減少脊椎間壓力及關節損傷的風險外,可以有效率改善動力鏈及提升運動表現,本單元將設計一個能有效幫助客戶提高神經肌肉控制、穩定性、肌肉耐力、力量及核心爆發力的精緻課程。
15:40-17:00
【同時增益肩關節肌力、穩定與活動度的動作-MillsI】蔡淮舜, SMT, CPT, SFG
Clubbell Mills 是一種源自古老武術、融合現代運動科學的旋轉訓練動作。透過手持具重量的棒器進行圓弧軌跡運動,動作過程中需協調整隻手臂與核心肌群的控制與穩定。此動作能在動態中促進肩關節的肌力、穩定度與全向活動度,尤其針對肩胛—胸廓—肱骨三者之間的動作整合,有極佳的訓練效果。
01/18 Day2
09:00-10:00
【關節保健-筋膜是關鍵】黃奕銘 PhD, CPT
淺層筋膜遍佈全身,包含關節,而深層筋膜或肌筋膜以關節作為車站,隨著靜止及屈伸姿勢的交互影響,加上筋膜黏滯性致使深淺筋膜相黏,使關節逐漸產生僵化(stiffness)現象。本課程以最新的關節照護角度切入,引導學員逐步進行身體關節保養,製造滑順的關節活動感受。
10:40-12:00
【從運動訓練生理觀點解構 Strong Span 概念與慢性病預防】廖翊宏 PhD, PT
本課程以「Strong Span」為核心,從運動生理學探討骨骼肌在代謝健康與慢病預防中的關鍵角色,解析肌力、胰島素敏感性與代謝適能的關聯,並介紹阻力、耐力與高強度間歇運動的科學與應用。課程強調全齡策略,結合運動處方與生活管理,協助專業人員設計支持代謝健康與生活獨立性的訓練方案。
14:00-15:20
【血流限制訓練的科學與應用:從神經肌起點的整合性探索】蔡宗晏 PhD, CPT
本課程聚焦血流限制訓練(BFR):以低強度並限制靜脈回流,誘發近似高強度的訓練適應。將系統解析其發展、機轉與參數設定,評估對神經肌、肌腱、血管、骨骼等的整合效應,並以運動員、久坐/衰弱、高齡、術後與慢性病族群為例,示範訓前-中-後策略與安全風險評估,建立完整的應用視野。
15:20-17:00
【從基礎運動生理學認識連續血糖運動飲食】楊承樺 MS, RD
規律運動對改善體適能、亞健康是需要的,然而當加入飲食因素之後,將左右體能與運動表現的進展的快慢好壞。這堂課將從宏觀運動與營養科學開啟,以研究搭配多年運動營養諮詢食物觀察,並介紹近年連續血糖偵測(CGM)分析應用,從基礎營養觀念、基礎運動生理學搭配相關研究並舉例台灣常見食物進行搭配。